个人扫描:
2019-2022连续三个学年获得 High Honor Roll
获得深圳瑞得福学校2019-2020学年一等奖学金
获得NEC全美经济学挑战赛全球Top5%,全国团队总分金奖,全国经济学测评个人总分铜奖等八个奖项
获得国际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荣誉提名奖
在万豪集团市场销售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并获得优秀实习生证书
参与远程英语支教25小时
参与非常学堂志愿者活动
瑞得福学生会宣传部部长
瑞得福情报站记者部部长
瑞得福经济社创始人之一兼宣传部部长
瑞得福金融社策划部部长
自律是通往成功最艰难却是最近的道路
说起自律这个话题,在我心底它最初是源于一种胆怯。很小的时候,我会因为害怕第二天没有完成作业而先放下手中的玩具,会因为害怕曲子弹的不够连贯而主动练习,像一个被迫遵循规则的弱者,尽管多多少少获得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小成就,然而被迫自律是很难收获快乐的。
在我十四岁以后,自律在我心里有了不同的感受,从刚开始的害怕情绪,到后来慢慢地让自己享受它带来的成就感。刚入学瑞得福时,我比其他的学生晚了两个星期入学,当我还在适应新的环境时,别人已经开始准备第一场小考试。从国内教育体制转到国际教育体制,两个星期的差距于我而言不算小,毕竟我也不算一个聪明的学生,一方面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当我还在处理我过度感性的情绪时,别人已经复习完了一整个章节。这样的差距让我感到害怕,甚至想要逃避抑或坐以待毙。可学校的制度和氛围使我可耻地逃避计划破灭了,我仿佛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没有人管你。这很可怕,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被迫自律者”。主动自律是人生中必须学会的一课,我将自己落下的课题整理成了电脑上的提醒事项,每完成一个就标记一个。当一个大的目标分成了不同的小目标以后,就变得容易完成多了,它们就像一颗颗悬挂着的糖果,我伸手去够,够不着,但如果踮起脚尖努力抓一抓,它们就会属于我。有时我想要达到目标的模样也会看上去狼狈不堪,摔了一身灰但仍要踉跄地站起来。
Steve校长为杜静灵同学颁发“瑞得福每周之星”荣誉证书
有了想要改变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到。这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做到却不易。我曾学到半夜,整个宿舍里只亮着我一盏昏黄的小台灯,在五点钟又起来,摁掉闹钟喝下一大口苦涩的黑咖啡。我看着窗外的灯熄了又亮,亮了又熄,静谧的深夜或凌晨,只能听见空调和我一样有些许的动静。
疲惫是必然的,但在这样的差距下,必须比别人更加刻苦,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常常昏昏欲睡地倒下头,令人心慌的下坠感旋即将我猛地拉回来。键盘的敲击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摩擦声都令人心安,仿佛都在告诉我自己,我可以做到的,可以让自己做到没有完成该做的事就不睡觉,那是一种令人上瘾的成就感。在离目标越来越近的路上愈加清醒,愈加兴奋,那是一种沉浸式地体验,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目光和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眼前几乎触手可及的目标上。惰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战胜了自我的人,你比别人忍得久一些,你到达成功所花的时间就会短一些。
一个月下来,原本看上去遥不可期的目标居然已经被我完成了一大半,我看了看那些我完成的事项清单,长长一整条地流畅地滑下来,那些点点滴滴都在我眼前掠过,那些过去的崎岖不平的路,全都被我踏了一遍。经历或多或少的坎坷后到达的终点,令成就感倍增,而我在战胜惰性的路上,学会了“主动自律”。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严格来说,我并不算是一个优秀的人,我只算是让自己习惯在通往优秀的路程中不断努力。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曾经在多个不同城市辗转了好几个不同的学校,不论在哪一种体制的学校,我都能在班上排前几。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妈总好奇地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发现了一个循环:你第一次收获了努力所得的果实,于是你想要再一次拥有那样的成就感,当你为了这样的成就感而努力,便会再一次收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于是你在这样的循环里被培养出了优秀的品质,随着岁月的沉淀,你的优秀就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促使你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想要成为做的比别人好一点的那一类人。
像我上文所述那样,学习中沉浸式的体验是很重要的,而这样的循环正是沉浸学习所需的工具。从小我习惯了做“还不错”那一类人,所以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不会允许自己成为一般般的人。来到瑞得福后,我让自己习惯高分的GPA,于是它掉下3.9我就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如果有一个学科的成绩掉下了A,那我会很着急。我会想办法与老师联系,沟通并寻找办法去弥补那些完成的不够好的作业。或是重做,或是做一些额外的练习得到加分。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用令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其他的办法弥补我之前的错失,那么我会在下一个项目或者下一场考试里更加努力,考前争取比别人多复习一会儿,再多过两遍所学的知识,答完题多检查两遍自己写上去的答案。事实证明这些努力都是有效的。
久而久之,在不断地和各个老师的沟通与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得到了老师对我认真执着的学习态度的认可。老师们更加乐于去帮助我答疑解惑,尤其是我的几何老师,就算在疫情期间,他还是会随时第一时间解答我的问题,帮助我把几何的总成绩从88提到了98,并在期末奖学金的申请上给与了我极大的认可。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但我会让自己习惯去做一个“成绩还不错”的人。
我曾读过的最有力量的一段文字,“每当我遇到自己不敢直视的困难时,我就会闭上双眼,想象自己是一个80岁的老人,为人生中曾放弃和逃避过的无数困难而懊悔不已,我会对自己说,能再年轻一次该有多好,然后我睁开眼睛:砰!我又年轻一次了。”光靠自己的毅力培养“优秀”的习惯固然是困难的,但时常想着,你的未来将会为你现在的每一个行为负责,在变成“优秀”的人的路上,就没那么艰难了。
在不断的尝试中进步与成长
刚来瑞得福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英语很没有信心,特别是口语发音,我的好朋友想要和我组队一起参加口语比赛,我畏畏缩缩不敢应下,生怕自己拖了她的后腿。在我妈和班主任的劝说下,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应下了这个挑战。在练习中我曾数次想过放弃,那本第一次就能读通顺的句子,多读了几遍就好像舌头打了结,怎么讲怎么不顺。周末的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视频通话练习,她在对面的屏幕看着我,听着我结结巴巴地读每一段文字。我手心出着汗攥紧了拳,将头低的很深一动不动地盯着膝盖上播放着配音视频的手机,煎熬地过了那段时间,像是终于逃脱了被人强行捂住口鼻的痛苦般,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在熟悉的人的面前表现自己都让我感到不自在,到时整个学校的师生都看着我,我该怎么办?我定义自己:我就是那种不适合舞台的人。一种令人窒息的愧疚感涌上心头,我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自顾不暇也拖别人的后腿,那时我觉得,不论我退出或是继续,这荒唐的组队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要不算了吧”这句话漫在嘴边,忍了好久也说不出口。
杜静灵同学参加青少年模拟联合国中国大会
我不甘心,于是经过反复的练习,直到每一句话都已烂熟于口。比赛的那个晚上,平复着紧张的心情。告诉自己尽可能地沉浸在那些台词里,忘记周围的一切。当聚光灯抱住了我,台下的观众像一张五颜六色的地毯,我听见那听了千万次的前奏响起,我的朋友落落大方地讲着台词,和我们之前无数次的练习一样,仿佛为舞台而生。我模糊住自己的视线,眼前的人群都变得像在水里一样,摇曳且遥远,我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全然忘记了自己站在哪里。表演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戛然而止的,只听到台下热烈的欢呼声将原本遥远的人群又拉了回来,我像从梦中跌落一般,猛然在聚光灯下回过了神。成长中总会获得一些意外之喜,像这次我收获的勇气,我战胜的胆怯,我很幸运我有这样的朋友邀请我一起去完成这于我而言看上去根本不可能的事,很幸运有这样的妈妈和班主任总在关键的时候推我一把,我也感谢我自己,感谢自己踮起了脚尖,奋力摘到了那颗名为“勇气”的糖果。
光与热情都会传播
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是3.0x10?, 热情与光同样可以炙热地传播着。
每次考试前,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有一些来找我补课,晚自习的时候,常常能看到我拿着老师的PPT,给他们梳理一遍两个星期所学的内容,特别是比较难的Global Study和Biology两科。为了能够清晰不出错地让他们学会,我总会像个小老师一样“备课”,确保自己弄懂了每一个知识点,和老师反复确认有疑惑的地方。其实,这更是一种督促我的方法,在教他人的过程中,我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我曾听过一句话:“你把他人教会了,就说明你真正掌握了”,于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力地将自己的解释变得简单易懂,连带着我自己脑海里杂乱无章的思绪都变得条理清晰。
杜静灵同学(右一)作为学生会核心成员成功策划、举办瑞得福慈善义卖活动
其实最初我内心的想法,是想试试看能不能帮到别人。最开始只是有一两个同学来找我讲题,我看到她们似乎好几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太牢固,就想着为她们整理一遍学习要点。慢慢地,周围的人变多了,热情同光一般传播,散发着热度,比我想象中还要有影响力。很多同学都知道了可以找我和其他同学一起系统地复习学过的知识,都纷纷跑来加入,我们快乐地学着,共同进步着。后来在疫情期间,老师也知道了我带着同学一起学习的事情,给我安排了两个正需要帮扶的学生,我陪伴并监督他们学习,跟踪他们的GPA,和他们一起复习考试。看着他们的成绩稳步上升,我比自己有了进步还要高兴。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升了自我,还让我收获了义工时间。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远”。有时不只专注于独自一个人的提升和进步,帮助别人的每一步或许都会更有意义,走过的痕迹都变成光点,连成炙热的光线。